陳云霽的辦公室不大,沙發也很小, 吸引眼球的“擺設”就要數 張折疊床了。“習慣了,在這睡得也踏實,這不是程序員的‘標配’嘛。”他說。

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,24歲在中科院計算技術所取得博士學位,29歲晉升為研究員,33歲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中科院青年科學 獎。在外人看來,陳云霽是 個總是“彎道超車”的天才,他卻認為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——“要讓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‘彎道超車’,得下 番苦功夫。”
9歲上中學,14歲上大學,少年班走出來的研究員
陳云霽1983年出生于江西南昌,父親是電力工程師,母親是歷史老師。談起“短暫”的童年,他認為興趣對自己的影響很大,“父母很注意培養我的好奇心。父母書架上的書,不管是工程類的,還是歷史方面的,我都愛看。”陳云霽至今還對歷史很癡迷,他認為這和啟蒙教育關系很大,“對于孩子來說,興趣比方向重要。”
9歲上中學,14歲上大學,陳云霽完成了第 次“彎道超車”。然而進了少年班以后,他發現自己并不是 快的那 個。“學習、生活各方面都有點準備不足。”他笑著說,“彎道超車得下苦功夫的道理, 開始是少年班教給我的。”
陳云霽自認為在少年班既不是 聰明的,也不是 勤奮的,成績在班上的“后半截”。少年班的培養模式比較特殊,可以根據興趣來選專業,班里不少人都選了數學或者物理,他犯了難:“那時候大 都覺得自己是數學天才。”陳云霽回憶,“記得數學大師陳省身給少年班有個題詞是‘不爭第 ’,我想,拿不到第 不要緊,但是得從事個感興趣的方向。”
大學三年 ,對未來還有些懵懂的陳云霽就把計算機系所有實驗室的門敲了個遍,問是否接收本科生。 后,教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周學海教授所在的實驗室收下了他。計算機體系結構,通俗地說,就是研究如何用晶體管的“磚石”搭出計算機的“大樓”,在研發過程中,盡管做的都是些打下手的“雜活”,卻讓陳云霽第 次感受到計算機的巨大魅力。大學 后 年,聽說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制國產通用處理器(即龍芯1號),他覺得能參與國產通用處理器的研發,是個光榮又難得的機會。
2002年,陳云霽如愿以償來到了中科院計算所,跟隨胡偉武研究員碩博連讀,成為當時龍芯研發團隊中 年輕的成員。博士畢業后,他留在了計算所。25歲時,陳云霽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架構師。
從“龍芯”到“寒武紀”,瞄準人工智能
陳天石是陳云霽的弟弟,小他兩歲,幾乎是沿著哥哥的腳步從中科大少年班 步步來到了計算所,所不同的是,陳天石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算法。 個做硬件、 個做軟件,兄弟倆“珠聯璧合”,決定 起做人工智能的專用處理器。他們還給這款處理器取了個很有深意的名字——“寒武紀”,用地質學上生命大爆發的時代來比喻人工智能的未來。
陳云霽曾這樣來解釋自己的靈感來源:“人的大腦是已知 智能的物體。如果能把大腦中神經元和突觸數字化抽象出來,這樣的數字化網絡某種程度上可能就繼承了人腦對信息的處理能力。”
方面,神經網絡是智能處理的好方法;另 方面,通用處理器在這方面效率很低。“如果要用通用處理器搭建 個人腦規模突觸的神經網絡,可能需要建 個電站來給它供電了。”陳云霽解釋,即使是 近大出風頭的“阿爾法狗”也需要大量的機房設備、專 團隊,以及高昂的成本。
為什么不能用人工智能的辦法來設計 款專門的芯片呢?“寒武紀”恰恰解決了這 問題:它可以在計算機中模擬神經元和突觸的計算,對信息進行智能處理,還通過設計專門存儲結構和指令集,每秒可以處理160億個神經元和超過2萬億個突觸,功耗卻只有原來的1/10,未來甚至有希望把整個“阿爾法狗”的系統都裝進手機。
陳云霽給記者演示了“寒武紀”的強大功能——將這款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器嵌入計算機后,其圖像識別能力要顯著地優于通用處理器,而這僅是“寒武紀”的本 之 。“嵌入‘寒武紀’后,手機、電腦等智能終端對音頻、視頻的理解速度和能力會有明顯的提高。”他說。
建立產業生態,實現下 次彎道超車
陳云霽特別喜歡用的 個詞是“放水養魚”,從小時候父母培養他的興趣,到少年班自主選擇專業,再到創建寒武紀團隊,陳云霽 直都是在“放水養魚”的環境下學習、做研究。在他看來,正是有了良好的外部環境,“寒武紀”才能運行得如此順暢。如今,陳天石已經是中科寒武紀公司的CEO,而陳云霽仍然留在計算所,他的研發工作也更注重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。
除了研發出強大的人工智能處理器,陳云霽特別看重的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態布局。他認為,指令集是硬件與軟件之間互相“對話”的語言,也是構筑信息產業生態的基礎。“就像個人電腦時代的x86指令集 樣, 旦形成了生態閉環,后來者就很難有機會突破。”他說,“因此,我們在開發芯片的同時,還提出了 種與通用計算完全不同的指令集。”
建立產業生態,還承載著陳云霽下 個“彎道超車”的夢想。他認為,中國完全有機會有能力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超越。他說,“智能時代給了我們機會,無論是在技術方面上,還是在商業上,我們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。”
“我確實沒有預見到人工智能時代來得這么快。但是有些事情, 定是在別人都不太看好的情況下去做,下 番苦功夫,才有機會 。”陳云霽說,這是他“彎道超車”的秘訣。